青山埋忠骨,翠柏勉英雄。为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来临之际,我院在思政教育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转变为沉浸式的实地教学模式,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庄严肃穆的日俄监狱遗址,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学习体验。
此次沉浸式思政课程,在旅顺日俄监狱遗址“地狱烈火”展厅开讲,通过我院党委副书记王峰老师的讲授,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索历史脉络,理解关键历史事件的必然与偶然。王峰老师从1880年旅顺要塞建设到北洋水师成军,再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宏观历史变迁中为同学们滤清了脉络、铺出一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缩影,使学生们深刻理解历史的沧桑变化与国家的兴衰交替。
在讲授中,王峰老师不仅从朝鲜半岛近代史上的独立运动家安重根的命运中解读历史的发展,更通过现场实地的文物与史料,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了“错位时空”的深刻对比,那泛黄照片上国人的累累白骨与国家的积贫积弱与此刻安逸的旅顺小城街头、威武的旅顺军港的军舰,使学生们在历史的映照下,更为深刻地感悟到现实的幸福与家国的紧密联系。
未来,我院将继续立足专业特色和实习实训课程资源,充分用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材,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科特点的“沉浸式”思政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辅导员把思政课讲深讲活,更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田野山河、历史脉络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次沉浸式思政课程的成功开展,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精神,也为学院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了新的路径。未来,地理科学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式,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